修辞手法判断与表达效果
3-6年级1. 比喻
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,把……比作……,生动形象地写出了……,表达了……(感情)。
2. 拟人
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,赋予了……人的动作或情态(或"把……当作人来写"),生动形象地写出了……,表达了……(感情)。
3. 夸张
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,突出强调了……,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。
4. 对比
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,把……与……进行比较,突出了……(重点描写事物的特点),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。
5. 排比
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,生动形象地写出了……(描写对象的特点/状态),表达了……(感情),使句式整齐,节奏鲜明,更有气势。
6. 反复
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,强调了……(描写对象的特点),表达了……(感情)。
7. 设问
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,自问自答,提出……问题并指出自己的看法,强调了……,引人思考。
8. 反问
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,加强了语气,表达了……(反问者的情感/态度)。
9. 对偶
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,使句式整齐,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。
阅读提问方法
4年级按提问角度分类
- 局部角度:针对文章的某一部分内容提问题(问题伴随阅读过程产生)。
- 整体角度:针对文章全文提问题(问题需读完文章后,联系上下文提出)。
- 内容角度:针对文章中的字词、标题、句段意思提问。
- 写法角度:针对文章的抒情方式、开头结尾写法、修辞方法、写作顺序、文章结构等提问。
- 启示角度:从文中获得启示,结合生活经验提问。
批注式阅读方法
4年级1. 作批注的角度
写得好的地方:对文章运用的某种修辞手法、某个生动的词语等进行批注。
有疑问的地方:对自己有疑惑、不理解的内容进行批注。
有启发的地方:在引发自己思考的内容旁边,批注个人感受。
2. 作批注的形式
- 圈画出相应的内容。
- 在相应内容旁边批注批语。
- 将重点内容摘抄下来。
写景顺序判断
4-6年级时间顺序
按照时间变化介绍景物,标志词有"春夏秋冬、早中晚、一会儿"等。
空间顺序
(眼动脚不动)
按照景物在空间中的位置介绍,标志词有"东南西北、上下左右、远近"等。
游览顺序
(眼随脚动)
按游览过程依次描绘景物,标志词有"穿过、来到、沿着"等。
说明方法判断与作用
4-6年级1. 列数字
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,用具体的数据说明……(说明对象)的……(特征/事理),使说明更准确、严谨、有说服力。
2. 举例子
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,通过举……的例子,对……加以说明,从而使说明更具体、更有说服力。
3. 作比较
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,把……与……加以比较,突出强调了事物的……(特点)。
4. 打比方
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,将……比作……,生动形象地说明了……,通俗易懂,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。
5. 分类别
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,分门别类地说明了……,使说明更有条理、更清晰。
6. 下定义
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,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……加以说明,更科学、更本质地揭示了……的特征,使读者对……有更清晰准确的认识。
7. 引用
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,引用……,说明了事物……的特点,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/说服力/文学性,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。
说明文语言类题型
4-6年级1. 某个词语能不能删除?为什么?
答题模板:
不能删。"……(词语)"的意思是……,如果删去这个词语,句子意思就成了……,不符合实际(或"说法过于绝对")。"……"一词的使用,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、严谨性。
2. 某词和某词能否调换位置?为什么?
答题模板:
不能。两词的意思分别是……,两词存在先后(或"递进""因果"等)关系,调换位置之后不符合实际。
3. 说明文的语言风格
平实风格:
如《太阳》《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》。
活泼风格:
如《松鼠》《蟋蟀的住宅》。
核心要求:
无论哪种风格,描述都要准确、清楚、有条理。
文章主要内容概括
3-6年级基础公式
起因 + 经过 + 结果
具体拓展
完整式:
时间 + 地点 + 人物 + 事件的起因、经过、结果
简洁式:
主要人物 + 主要事件
文章标题类题型
3-6年级1 拟写标题(3-6年级)
用文章的主人公作标题,如《司马光》《少年闰土》。
用文章的主要事物作标题,如《白鹭》《竹节人》《桥》。
用文章的主要事件作标题,如《在牛肚子里旅行》《草船借箭》。
2 标题的含义(4-6年级)
答题公式:
标题的含义 = 表层含义(字面意思、概括内容) + 深层含义(修辞义、象征义、双关义) + 结合文章主旨理解。
3 标题的作用(4-6年级)
内容上:
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,引发思考;概括/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。
结构上:
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。
主题上:
揭示文章的主题。
人物上:
帮助塑造人物形象。
常见的描写方法
4-6年级人物描写
外貌描写
- 使读者了解人物的长相、衣着等
- 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
- 揭示人物的身份、社会地位等
神态描写
- 展现人物的心理变化
- 凸显人物个性,给读者以真实感,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
动作描写
- 交代人物的身份、地位
- 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
- 推动情节发展
- 反映人物心理活动
语言描写
- 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
- 更好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
- 使读者"如闻其声""如见其人"
心理描写
- 反映人物的性格
- 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
- 交代人物思想情感和行动的内在依据
人物描写通用答题模板
运用了……(外貌/神态/动作/语言/心理)描写,生动形象地写出了……(描写对象的情形),表现了人物……的性格/心理,刻画了……(人物形象)。
环境描写
自然环境
自然界的景物。
社会环境
能反映社会、时代特征的建筑、场所、陈设等,以及民风民俗等。
环境描写答题模板
- ① 环境本身:交代了……的故事背景/天气情况/历史背景,烘托出……(氛围)。
- ② 人物方面:烘托了……(人物心情),暗示了……(人物命运)。
- ③ 情节方面: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。
- ④ 主题方面:增强感染力,紧扣……(主题)。
正侧面描写
正面描写(直接描写)
特点:用生动形象的语言,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。
答题模板:①表现了人物(或"景物")……的特点;②突出文章的主题。
侧面描写(间接描写)
特点:通过描写周围人物或环境来侧面突出所要描写的对象,使其形象更加鲜明可感。
答题模板:运用了侧面描写,通过写……,从侧面表现出……(描写对象的特点),使主题更加含蓄深刻。
评价人物形象
……是一个……的人,他(她)……(概括表现人物形象的事例)。(要分条作答,每种品质精神对应相应的事例)
常见的表现手法
4-6年级首尾呼应
……与……相互照应,为下文写……的情节作铺垫,使情节完整,结构严谨,中心突出。
明贬实褒
看上去似乎都含有贬义,但其实言语间流露出的是对……的亲昵和喜爱,写出了……的特点。
托物言志
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,借写……(具体事物),表达了作者……的志向。
借景抒情
通过描写……(景物),表达了作者……的情感,情景交融,使文章更有感染力。
动静结合
①描绘出生动、有层次的画面,营造有感染力的意境;②突出文中人物或者作者的心境和情绪。
点面结合
从整体上突出了……("面"的特点),从细节上刻画了……("点"的特点),有点有面,层次感、画面感强,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。
详略得当
详写了……(概括内容),略写了……(概括内容),详略得当,使文章主次分明、中心突出,写出了……(特点),给人留下深刻印象。
欲扬先抑/欲抑先扬
①使文章情节曲折动人,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;②突出强调,加深印象,使情感表达更加充沛。
句子/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
4-6年级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(看句子的位置)
文首
- ①开篇点题
- ②总起下文
文中
- ①承上启下
- ②总结上文
- ③引起下文
文末
……与……相互照应,使情节完整,结构严谨,中心突出。
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
结构上
- ①开门见山,统领全文
- ②承上启下(过渡)
- ③总结全文
- ④照应开头或标题,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
内容上
- ①设置悬念,引起读者阅读兴趣
- ②交代了故事背景,为后面故事的展开作铺垫
- ③为下文埋下伏笔
- 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
- ⑤点明中心,深化主旨
结尾的作用
结构上
- ①文章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,使文章前后连贯、逻辑顺畅,能让读者更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
- ②与上文的伏笔相照应,使情节发展既出人意料,又在情理之中,扣人心弦
内容上
- ①表现出人物的……(特点或品质),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
- ②揭示了……的内容(或"真相""含义")
- ③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
- ④深化文章主题
- ⑤加深读者印象,引发读者的思考
记叙相关知识点
5-6年级记叙顺序
1 顺叙
定义: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。
答题模板:叙事有头有尾,条理清晰,读起来脉络清晰,使读者印象深刻。
2 插叙
定义:在记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,插入对与之相关的一件事的叙述。
答题模板:
- ①交代……内容,解释……原因,对主要情节起补充、衬托作用
- ②突出人物性格特征
- ③突出文章主旨
- ④使情节更加完整
- ⑤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,避免平铺直叙
3 倒叙
定义: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段落,先将事件的结果或某个重要的片段放到文章的开头讲述,再按照事件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。
答题模板:
- ①开篇点题
- ②设置悬念,吸引读者
- ③引出下文某个事件或者人物
记叙人称
第一人称
定义:以"我""我们"的口吻展开记叙。第一人称的"我"有时是作者本人,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"我"。
答题模板:
- ①使文章更具有真实性
- ②叙述亲切自然
- ③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
第二人称
定义:以第二人称"你""你们"的口吻展开记叙。
答题模板:
- ①增加亲切感,拉近与读者的距离,有利于情感交流,便于对话、抒情
第三人称
定义:作者站在第三人称的立场,用"他(她、它)""他们(她们、它们)"的口吻或者直呼其名,将人物的经历、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。
答题模板:
- ①直接、客观地展现情节,显得客观冷静
- ②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,形式比较灵活,便于叙述和议论